亚洲黄色大片_欧美色播在线播放_免费久久精品视频_久久不射热爱视频精品

告別金陵

作者:[日]陳舜臣 著 發布時間:2023-06-12 15:37:38 字數:7764
  據長崎荷蘭商館日志記載,涉嫌《圣經》一案的唐船于1644年9月16日駛入長崎港,其所屬者是鄭芝龍。在日志的寥寥數語之中,荷蘭人絲毫不掩飾他們對這起案件的竊喜。因為鄭家船隊是他們的競爭對手,船隊從大明直接采購生絲運往長崎的買賣損害了他們的利益。荷蘭商人在日志里這樣記載:他們(涉案唐船的相關者)紛紛表示后悔沒在**囤貨。**對外商持友好態度,再加上從**往返日本之間的航程是從**往返日本的四倍且更加危險。

  涉案商船被扣押了足足兩個月,直至同年11月18日才得以返航。日志里提及這天有五艘巨型唐船出港。上述日期出自荷蘭人的日志,采用公元紀年。若是按照大明或日本采用的農歷,涉案商船出港的日期是十月十九。

  統太郎三人神不知鬼不覺地潛入其中一艘船。這類唐船又俗稱“泉州船”。泉州府隸下有**、南安、同安、惠安、安溪、永春六縣,知府在**。鄭芝龍的家鄉南安就在其西北不遠處。此時,鄭芝龍已接受南明[南明是指從1644年到1662年明朝宗室在中國南方地區建立的數個**的合稱。

  ]朝廷冊封福建總鎮。他在晉安的安平鎮建筑城池,常駐于此。按計劃,統太郎一行將在安平上岸,吉井隨阿蘭在此處換船前往**。

  “這艘船經停安平城,從那里上岸,你就離福松不遠了。和他久別重逢,你有沒有很期待?”在船上,阿蘭和統太郎用漢語交談。盡管有些蹩腳,但他們在唐船上都盡量用漢語交談。這也是為登岸做些準備。“當年分別時,他不過是個七歲稚童……一轉眼都十四載了,不知道他變成了什么模樣。”統太郎蹲坐在甲板上道。阿蘭沒回話。她從方才起一直虛撫著琴弦,眺望遠方的琉球群島。

  “福松!”統太郎在心中再度吶喊那熟悉的名字。這吶喊馬上就能得到真正的回應了。然而好事多磨,統太郎沒能如愿在安平城和好友重逢,只見到了其父鄭芝龍。鄭芝龍青年時便是貌比潘安的美男子,如今他正值龍虎之年,眉目端正的面龐上更是多了一分不怒自威的氣勢。“福松?噢噢,你指的森?他不叫福松多年了,現在叫森,在南京求學……你也知道現在形勢嚴峻。我已派人催他趕緊回福建,恐怕小兄弟你要在寒舍等一陣子了。”鄭芝龍用流利的日語道。他接手顏思齊船隊之后,曾數度往返日本,順道還給福松添了個弟弟。

  福松七歲到福建后便改名為森。他年紀輕輕便考上生員[在太學等處學習的人統稱生員,明代指通過最低一級考試,被錄取入府、縣學的人,即秀才。

  ],被推舉到南京太學讀書,更得南京名士錢謙益賜字大木。他獲得“成功”之名要在重返福建之后了。故而,此刻還沒有鄭成功,只有鄭森,字大木。他雖然剛過弱冠之年,卻已成婚多年,育有一子。

  明太祖朱元璋一統中原,定都南京,傳位給皇太孫朱允炆。燕王朱棣奪建文帝位,遷都至他的封地北京。明朝在北京、南京各設“國子監”。之后,在南京保留的機構大都是空殼,只有國子監還是名副其實的太學。能在南京國子監中深造的鄭森,毋庸置疑是指日可待的出將入相的人才。

  鄭森慵懶地倚在國子監的欄桿上,遠眺南方。他的好友陳方策也以同樣的姿勢眺望著:“此美景,果真百看不膩。”“是啊,只有風光猶在……”鄭森答道。

  “風光猶在,風光猶在呀……”陳方策重復道,面浮苦笑。

  兩人同是血氣方剛的弱冠青年,也是敏感細膩的秀才郎。

  “‘國破山河在’……我方才翻閱杜甫詩集,隨手一翻便是這句。這可不是好兆頭。”

  “北有韃子鐵蹄將至,南有黨爭鉤心斗角……”陳方策冷哼道。沒人能阻止熱血青年義憤填膺,正如沒人能阻攔明朝走向衰亡。身處這般國將不國的亂世,太學的青年自然義憤填膺。弊政,甚至可以說是暴政,使得大明各地民不聊生,百姓揭竿而起。轉眼間數十年已經過去了。起初,起義者魚龍混雜,很難有大作為。驛卒李自成聯合各路勢力,將原本的烏合之眾塑造成了正規的起義軍。這數年來,他的勢力逐漸占據了大明版圖的西部,對京師虎視眈眈。

  如果說李自成的起義軍只是內憂,那么北方的后金則是名副其實的外患。女真人在努爾哈赤統率下,于薩爾滸大破明軍。

  泱泱大明英雄輩出,卻無一人能力挽狂瀾,解救國家于危難之際。朝廷內部派系復雜、明爭暗斗,但凡一人立下顯赫戰功,都會遭到反對派嫉妒和謀害,不得善終。位極人臣者家破人亡是常事。救國的英雄還未登場,便已經被扼殺在襁褓之中。

  然而禍不單行,如此亂世,在位君主又偏偏是大明王朝十六個皇帝里最生性多疑的崇禎。

  崇禎十七年(1644)正月,李自成率部從山西出征。三月十七,兵臨京師城下。走投無路的崇禎皇帝登上紫禁城北面的煤山,以長發覆面,自縊身亡。煤山是一座人造山丘,現名“景山”。崇禎皇帝留下遺詔:“朕薄德匪躬,上干天咎……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……任賊**朕尸,勿傷百姓一人。”

  京師淪陷前,朝廷曾四方求援。抵御八旗鐵蹄的猛將吳三桂鎮守山海關,得到急報,當即率援軍星夜奔赴京師,但隨后便傳來了京師淪陷的噩耗。然而最讓吳三桂震怒的,不是京師失守、君王自縊,而是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霸占。羞憤讓他失去了理智,為了奪回陳圓圓,他不惜乞援于清廷。

  吳三桂的乞援對清廷而言無異于天降福音,畢竟清兵再驍勇,也難以攻下山海關這道銅墻鐵壁。如今山海關的守將主動打開關門,清軍兵不血刃地入關,不費吹灰之力便擊潰了李自成主力,入主京師。全族皆兵的女真人早在奉天修造了皇宮,國勢漸威。此時在位的是年僅六歲的順治皇帝,其叔父多爾袞戰功赫赫,擔任攝政王。

  再看南面,噩耗傳來,在南京的明朝遺臣就著手擇出新帝,以馬士英、阮大鋮為首的主流派想即刻扶持福王(萬歷皇帝之孫)登基繼位,此舉遭到東林黨[由被明代思想家顧憲成在東林大會講學而吸引的人形成的政治派別,力圖改變明末混亂的政治現狀,挽救明朝**。

  ]和復社文人[明末多個文社聯合。其**本質是**阮大鋮誤國。

  ]的**。江南的派系之爭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。

  “風光不曉人愁,春去秋來,蕭蕭瑟瑟……”鄭森不忍去看那泛黃的樹葉,嘆道,“韃子一路西進山西,將李自成趕到了陜西,另一路侵占了山東,南侵迫在眉睫……這緊要關頭,朝廷竟在忙于選秀?”陳方策應和著也發出一聲嘆息。他比鄭森更痛心疾首。

  “李國輔那閹官去蘇杭選秀女,惹得民間人心惶惶。荒謬,荒謬!”鄭森皺眉道。

  皇帝下旨嚴禁民間在選秀期間進行婚配:天下美女,當由天子先選。先帝自縊于煤山不到半年,朱由崧新登基便開始搜羅天下美女了,民心與南京弘光**漸行漸遠。

  “放眼不是前線戰敗,就是這等荒謬事,真叫人忍無可忍。”陳方策顯得十分焦躁。

  “你在家鄉蘇州可有相好?”鄭森話鋒一轉,問道。

  “我在家鄉的紅顏知己何止數十人?”陳方策自嘲道。

  選秀旨意一出,官府會在當地有適齡女子的家宅門上貼一道黃色的封條,以此杜絕民間藏匿女兒。官府未必對家家戶戶的女眷了如指掌,但鄰里就不同了。若某家分明有適齡女眷,宅門上卻無黃紙,就是犯了藏匿之罪,告發到官府可獲得不菲的賞錢。此等選秀,不僅把尋常有女兒的人家攪得雞犬不寧,更害得無數少年郎戰戰兢兢,擔憂于失去意中人。

  血氣方剛的陳方策就是這些少年郎中的一個。哪個少年不想有保家衛國、護得意中人周全的力量呢?既憤慨于國之危難,又無奈于個人境遇的無力,讓他難以抑制心中的怒火。

  “要不要出去散散心?”鄭森問友人。

  “我正好心里苦悶,走吧。”陳方策言罷,兀自向前走了;鄭森趕緊跟了上去。

  “去哪里散心?”

  “除了曲中,還能去哪里?”

  曲中是秦淮河畔的**街。早在明初,便有富貴院等眾多大名鼎鼎的銷金窟聚集于此,故而周邊又被當地人稱作舊院。洪武帝[即朱元璋。

  ]定都南京后,在曲中建十六樓,將官妓安置于此。據明清文人余懷《板橋雜記》所載,此處聚集了無數美妓、歌妓,極盡美貌才華,令世間男子為之傾倒。其中,名妓花魁不僅能歌善舞,還擅長詩詞歌賦。

  地處曲中的**大多在秦淮河沿岸,故又被統稱作水樓。

  秋日的暮色灑在淡藍的絲綢簾子上,將屋內染成翠綠。“是啊,解憂非舊院莫屬……”鄭森笑道。

  二人抵達**門前,陳方策忽然調侃道:“大木兄,你流連這等**地,怎對得起千里之外在福建的新婚嬌妻?”

  “新婚嬌妻?我已有一子,新從何來?”鄭森豁達大笑。

  “那,你是否思念自己的骨肉?”

  “無一日不思念。”鄭森坦然道。

  “身世顯貴,有家有室,羨煞旁人。”陳方策雖是正經官宦之后,但家世平平,難稱富貴,和豪強一方的鄭家相比自然是相形見絀。

  “唉,不提這個了。”陳方策話鋒一轉,笑道,“你打算怎樣安排少珠?”張少珠是兩人經常光顧的名妓,在鄭森來南京之前本是陳方策的相好,誰知竟被鄭森奪得了佳人芳心。陳方策大度,便退讓了。

  “難辦,我正煩惱。”鄭森答道。

  “煩惱什么?以你的家世,多娶幾房妻妾回去又何妨?你該給她落籍了,莫耽誤了人家青春年華。”

  “我起初是有此打算的……”

  “怎么,你現在改主意了?”

  “再三斟酌下,這怕是行不通……少珠必須照料體弱多病的母親,不可能離開金陵。”

  “盡孝道,這是必然,她為何要離開家鄉?”陳方策一時沒反應過來對方的話中意,“難道說大木兄要回福建?”

  “這些煩心事,改日再聊。不是來解憂消愁的嗎?”鄭森言罷,推開了半掩的院門。

  數聲犬吠之后,滿臉媚笑的**迎了上來。金陵的**都會養一只看門犬,用來告知有客上門。這里有個不成文的規矩:不談國事,一旦談論必遭人側目。鄭成功與陳方策二人都是風月場的老手,懂得規矩,熟門熟路地登廳堂、喊姑娘、叫茶圍。鄭森把玩著酒杯,不禁低聲吟誦了幾段白樂天的詩作。即便這隔絕亂世的溫柔鄉也無法讓兩人**酒色,忘卻心中煩惱。

  “大木公子,今日怎有空來看奴家?”張少珠給鄭森斟酒,“大木公子”的稱呼方式表明兩人不一般的關系。

  “時日無多,自然想日日相見。”鄭森答道。

  “明日你莫邀我,壞了你二人獨處。”陳方策冷漠道。好友顯然先把歸鄉之事告知了姑娘。他心里有些不痛快,轉念一想,若換作自己也會先向紅顏知己傾訴。酒過三巡,眾人還未盡興,鄭森卻落杯道:“備畫舫。”

  畫舫,顧名思義是以畫裝飾的小舟。**客和**可在畫舫上共度良宵。

  張少珠喚丫鬟去準備畫舫,鄭森卻語出驚人:“方策,你也隨我上船。”

  “你這鬧的是哪一出?”陳方策猝不及防;只見姑娘面色不變,看來鄭森已經打過招呼了。

  “我有些話,要單獨和你說。”

  “好吧……”陳方策不再推辭。他猜測,鄭森想說的八成是**所里禁忌的國事。

  燭火通明的畫舫不僅是水上的溫柔鄉,還是密談的好場所。唐代杜牧有詩云“煙籠寒水月籠紗,夜泊秦淮近酒家”,足以佐證早在盛唐,秦淮**便已是燈紅酒綠。從四方而來的畫舫駛進同一條河道,儼然就是一列看不見盡頭的船隊;從遠處眺望,便是一條遍體通紅的火龍。夜幕降臨,河面上管弦交鳴,熱鬧非凡。

  “說吧,到底是什么事?”陳方策打破短暫的沉默。

  “我求方策兄……關照少珠。”鄭森道。

  “好算盤,你回福建逍遙快活,卻讓我來照顧她?”

  “確實如此……她若遇上了煩心事,還望你照顧她。”

  “哈哈,你不怕我乘虛而入?”

  “這世間緣起緣滅,沒到最后,誰猜得到結果……”

  “我懂了……好你個鄭森,你是厭棄了這南京的種種丑陋,想逃回家鄉享福去!”

  “非也!你方才說這亂世之中,憑實力說話。就憑我倆的兩對手腳,赤手空拳豈能救國于危亡?我在南京是一介書生,回福建,依附我南安鄭家的權勢,就有兵有船,有了實力!”

  “戲言而已,莫較真……據說,朝廷賜封令尊南安伯?令尊真乃亂世英雄……但鄭森你有能力繼承這家業嗎?”陳方策注視鄭森道。

  南明朝廷派欽差陳謙赴南安賜鄭芝龍南安伯爵位。相傳:當時,南明朝廷根本沒把地處福建南陲的南安放在眼里,只當是邊陲小城。欽差陳謙持賜封文書到了南安,竟誤以為自己走錯了道,掉馬回頭。

  “我正有此意。”鄭森堅定地點點頭,“家父年僅二十便坐上了第一把交椅,但對船隊沒有絕對的統帥權。之后二十余年,他不斷鞏固權力,這努力的成敗就在當下了。如今,南海眾頭領名目仍在,若一招不慎,就會頃刻**。我這般匆忙回鄉,為的是在緊要關頭輔佐父親。”

  “你家里是否有兄弟?”陳方策問道。

  “有四個異母的弟弟,尚年幼。”鄭芝龍將鄭森生母留在了平戶,回鄉又娶了一房顏氏,育有四子。他不顧鄭森年幼便安排他回國,無異于對外宣告其繼承人的地位。鄭家擁天下五斗之財,誰不覬覦鄭家的巨額財富?但鄭森不甘只做這富有四海的財主。

  前任首領顏思齊暴斃,眾人推舉資歷最淺的鄭芝龍繼位。這是防止權力壟斷的良策。鄭芝龍上位后的很長一段時間,集團的大權由陳衷紀牢牢掌控。其后,集團**成了“招安派”和“**派”。以鄭芝龍為首領的招安派歸順了朝廷。陳衷紀則率領**派留在了**,開墾貿易。然而這**卻是集團的計策,畢竟歷朝歷代對海盜都毫不容情。故而他們佯裝**,留一半人在**作為保障。鄭、陳二人之間的聯絡從未中斷過,鄭芝龍仍遵從陳衷紀的命令。到了崇禎元年(1628),陳衷紀在海上遭同行李魁奇殺害。翌年,鄭芝龍在金門灣捕獲李魁奇,替陳報仇。崇禎八年(1635),鄭芝龍全殲海盜劉香船隊才算獲得真正的統帥權。迄今為止,鄭芝龍以官兵的名義,不斷討伐海盜,收編敗者,以擴充實力。

  集團的原頭領在鄭芝龍帳下做幕僚、長老,地位崇高。然而隨著集團吸納各方勢力,不斷壯大,長老的權威漸漸減弱,又在無形中提高了鄭家的權威。除此之外,鄭芝龍極具經商天賦,一官船貿易所帶來的財富,使得他的地位更加穩固。南安伯的爵位意味著鄭家勢力步入鼎盛。

  “方策呀,方策……”鄭森悠悠嘆道,“我本想在金陵學有所成,入朝為官,經世濟民,奉此一生。縱故鄉有萬貫家財又與我何干?朝廷俸祿足以溫飽,余財悉數贈予家弟。然而事與愿違。現今國難當頭,我鄭家勢力便是救國之力!故而,我絕不能讓這力量落入旁人手中。福建縱然是龍潭虎穴,我也要回去。”鄭森正說到**處,一艘笛鼓喧鬧的畫舫從一旁經過,搖晃的只有船上青年的憂國之心。

  陳方策動容道:“鄭森,你回鄉吧。這南京確實已爛到骨子里。”

  “朝有奸佞,上有……”鄭森本想趁喧鬧吐出“昏君”二字。崇禎帝自縊的噩耗從京師傳來,南京朝野動蕩,就新君人選展開了明爭暗斗。那時,在南京周邊避難的皇族只有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二人。福王乃萬歷之孫,若按血統,當立福王。潞王是隆慶帝之孫,血統稍遜福王,卻勝在賢明。選血統,還是要賢明?鄭、陳二人之師錢謙益堅持國難當頭,當以賢明立君,但最終還是敗給了以馬士英為首的福王派系。

  這福王是“了不得”的人物。昏君的潛質——貪財、**、嗜酒、不孝、殘暴,他一樣沒落下。但越是這樣的昏君,對馬士英等人而言就越容易左右。

  福王的登基可謂疑點重重。崇禎帝自縊后,太子下落不明,據說是李自成逃亡時將其擄走。即便如此,崇禎帝除了皇儲之外,還有眾多皇嗣不知所蹤。按慣例,先帝皇嗣尚生死不明,理應由監國代理國政。然而馬士英等奸黨不顧禮制,強行扶植福王登基繼位,并改元弘光。

  明朝的皇帝有各自的年號,民間也習慣以年號稱呼皇帝。但唯獨這福王,沒人愿稱他“弘光帝”。且不提繼位的合法性,單看福王的秉性就難以服眾。正史的《明史》記載明朝國祚終于崇禎皇帝,南明數位帝王無一計入正史。不出所料,福王剛繼位,便一展昏君本色,辦起了先前提到的選秀。

  關于福王還有一段后世相傳的軼事。某日,福王眉頭緊鎖,怏怏不樂;臣子還以為其憂心國家社稷,關切問道:“陛下因何事煩憂,臣等愿粉身碎骨,為陛下分憂。”

  “愛卿深知朕意!朕正為宮廷梨園無名角而憂愁。傳朕旨意,搜羅天下名角入宮!”國難當頭,福王不思富國強兵,倒關心起梨園來了。

  馬士英等奸佞利用君上昏愚,排擠忠臣良將,一時間權勢滔天。而駐守江北的四鎮將軍各懷鬼胎,不思御敵,只熱衷于圈地割據。正如陳方策所言,南明已是窮途末路了。

  “我若有你那般的家世背景,早就回鄉繼承衣缽去了。你打算何時動身?”陳方策問道。

  “后日一早便動身。”

  “耽擱到后日?你不是已經歸心似箭了嗎?”

  “若不出意外,明日我家使者抵京,和他商議后再啟程不遲。”

  “也好,你對南京總有些難以割舍,比如說這少珠姑娘……”陳方策本想調侃,鄭森卻不接話茬兒,只是癡癡地注視著水面。

  離京前夕,鄭森拜訪孝陵。

  南京紫金山因遠眺呈紫金色而得名。明朝的永樂帝遷都北京,其后帝陵便都選在了北京城郊,即明十三陵。相傳建文帝死于戰亂,卻不見尸首,故無從下葬。所以南京的明皇陵只有太祖洪武帝的孝陵。

  孝陵附近沒有外人,除了鄭森,便只有從福建遠道而來的使者,姓甘名輝,是鄭氏水師麾下勇冠三軍的猛將。鄭森本想邀請甘輝一同參拜太祖,但他停下腳步,婉拒道:“森少爺,末將在此恭候。”為何不愿同往參拜太祖?鄭森的疑惑呼之欲出,但見對方一臉嚴肅不愿多答的樣子,便作罷了。反倒是甘輝邀請道:“森少爺可有雅興陪末將登上這紫金山?”

  “正有此意。”鄭森點頭。

  紫金山雖不是高峰,從其山頂可以睥睨金陵全域。

  “金陵倚靠長江天險,該如何攻略?”甘輝自言自語道。鄭森語塞,他似乎能理解對方為何拒絕參拜了。如今情勢,金陵淪陷是遲早之事,奪回南京之戰不可避免。畢竟在長江以南,能和清軍角力的便只有鄭家了。

  鄭森緊盯南京城池,不敢挪開視線。他這些年寒窗苦讀,只為出入朝堂,尋求經世濟民之道。如今看來,迄今所學皆化泡影,要復興大明,只能仰仗沙場浴血、刀兵弓馬。入相不能圖強,出將卻能救國。沙場不念傷感,只有勝負。身為武將,眼里只有一兵一卒、一攻一守,兵來將擋……多愁善感怎能領兵?參拜太祖陵寢或許能一吐悲憤傷感,但真要挽救金陵,還是得登上這紫金山,尋求御敵方略。

  “我明白將軍的用意了。”鄭森嘆道。

  “請牢記眼前的一山一河、一城一郭,切忌仰賴地圖。”甘輝的聲音毫無感情。

  “銘記于心,永世不忘。”鄭森答道。

  兩人在山頂上逗留了一炷香工夫,天色漸暗。

  “下山吧,明日還得早起。”甘輝言罷,轉身便走。

  “明日在哪個渡口上船?”鄭森問道。

  “桃葉渡。”甘輝加快了腳步。

  來日重返金陵,此處必當化為修羅場。想到此處,鄭森心中感傷,酸苦難耐:無憂無慮的求學生涯今日便要畫上句號。這般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十來年,稱得上他這輩子的黃金期。鄭森在心中默默起誓:愿天下人都有屬于自己無憂無慮的黃金期!這便是他畢生追求的心愿。掐指算來,鄭森的南京游學生涯不滿一載,但這短暫的時光,便是他一去不復返的青春歲月了。

  “末將已將啟程時刻和地點告知陳方策公子。”無愧于南安鄭家的智謀之名,甘輝已對鄭森的社交圈了如指掌。

  “感激不盡。”鄭森道謝。

  “末將還順道知會了少珠小姐。”甘輝語氣不變,似乎在道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。

  啟程那日,陳方策和張少珠前來送行。情郎惜別,少珠的神情明顯不自然。“奴……等郎歸來。”言罷,淚珠已默默劃過面頰。

  “保重,我一定來看你……”佳人梨花帶雨,鄭森只能這般回應,“我一定會回來!”他不由加重了語氣。

  “少爺,該登船了。”甘輝語氣不變,似乎眼前的依依惜別不存在一般。鄭森登船,船靜靜地離岸遠去。

  “人生如夢……”鄭森遙望渡口,陳方策和少珠仍佇立原地揮手告別。鄭森茫然地揮手回應。他心中感慨萬千:南京游學、邂逅佳人、皇上自縊……這一切,是夢嗎?

  “眾人都翹首以盼少爺歸來。”甘輝道。

  “勞長輩們掛念。”

  晨霧繚繞的紫金山之上,鄭森仿佛看見長自己一年的妻子的嬌顏若隱若現,幼子的容顏卻久久沒能浮現,只隱約聽聞嬰兒在耳邊啼哭。

  “還有一事要向少爺稟報,一名叫作統太郎的青年投奔您府上,說是從東瀛平戶而來,是少爺的兒時好友。”

  “統太郎?噢噢,是林田家的……”這讓鄭森有些意外。他已經不記得這位兒時玩伴的模樣,不過見了便知。不知母親是否安好……提起東瀛,鄭森難免想起遠在異國的生母,鼻子隱隱發酸。

使用第三方賬號登錄
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