竇燕山,有義方。 教五子,名俱揚。
作者:王應麟
發布時間:2023-06-12 18:14:53
字數:1460
注釋
竇燕山:名禹鈞,生活于五代末年,幽州人。古代幽州屬于燕國,燕國
有座山名叫燕山,所以后人以地名尊稱他為竇燕山。
義方:品德正直、教育有方,后指家教。
俱:都。
揚:傳揚出去。
五代時期,竇禹鈞品德高尚,而且教育兒子很有方法,他教育的五個
兒子都很有成就,同時科舉成名,聞名后世。
心解
教育有方
要想真正了解這四句的含義,就要先講一下竇燕山的故事。竇燕山是五代后晉時期的人。他出生于富貴的家庭。年輕的時候品格低下,經常仗勢欺人,做生意欺行霸市、缺斤少兩、昧心行事。有貧苦人家借他家糧食時,他是小斗出,大斗進,小秤出,大秤進。雖然積攢的財富越來越多,但直到三十歲還沒有子嗣,心里非常著急。一天晚上,他死去的父親托夢給他,
說:“你心術不正、心德不端,惡名昭著,如果你還不悔改,不但無子而且會
短命。你要趕快改過遷善、大積陰德、廣行方便,還有挽回的可能。”
竇燕山醒來之后,嚇得出了一身冷汗,暗自下定決心要棄惡從善,廣行善事。他在家里興辦義學,積德行善,克己利人。一天夜里又夢到他父親對他說“:如今你的功德很多,后有五子齊登科甲,你的壽命會到八十九歲。”他醒來以后,行善更為積極,后來他的妻子果然生了五個兒子,分別起名為:儀、儼、侃、爾、僖。
之后,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養教育兒子身上,不僅時刻注意他們的身體,還注重他們的學習和品德修養。比如他的家庭之禮都要按照古禮進行,家中男不亂入,女不亂出,男耕女織,和睦孝順。在他的培養教育下,五個兒子都成為有用之才,先后登科及第。后人稱之為“五子登科”。其中大兒子做到禮部尚書,二兒子做到
禮部侍郎,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。當時有一位叫馮道的侍郎聽說這件事情后還特地賦詩一首:“燕山竇十郎,教子有義方。靈椿一株老,丹桂五枝芳。”
竇燕山的故事之所以流傳至今,除了他教育的五個兒子全部中舉之外,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他五個兒子全部都是品德高尚的人,有史書的記載為證。據《宋史》記載,宋太祖趙匡胤除了非常賞識竇燕山的長子竇儀的學識之外,還對他的品德贊美有加。他曾
對大臣說:我認為在朝中的官員
里,竇儀最為穩重謹嚴,家教良
《竇燕山教子圖》。竇燕山,五代后晉
時期人。他家教甚嚴,五個兒子都聰穎早
好,兄弟和睦。從這里我們可以看慧、品德高尚,時人贊為“竇氏五龍”
出,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高超的學識,更要有高尚的品德。下面的反面例
子,也許能讓我們更為深刻地體會這一點。
相信大家對蔡京和秦檜兩個人不會太陌生。蔡京是北宋末年的權臣,在位期間搜刮百姓、排除異己,對上又曲意逢迎,以保官位。他的行為終于激化了統治者與老百姓之間的矛盾,導致了宋江、方臘起義。秦檜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。提起他們,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三個字“大奸臣”,但是有多少人知道他們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呢?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,素有“蘇、黃、米、蔡”四大書家的說法。他們四人被認為是宋代書法風格的典型代表。“宋四家”中,前三家分別指蘇軾、黃庭堅和米芾。他們的書風自成一格,時人推崇備至,列于四家,向無異議。唯獨列于四家之末的“蔡”,究竟指誰,卻歷來就有爭議。一說是蔡襄,一說是蔡京。在元代陶家儀所著的
《書史會要》中有這樣一段話:其(蔡京)字嚴而不拘,逸而不外規矩,正書如冠劍大人,議于廟堂之上;行書如貴胄公子,意氣赫奕,光彩射人;大字冠絕古今,鮮有儔匹。這充分反映了蔡京當時在書法藝術上的地位。《書史會要》中也有對秦檜書法的評價“:檜能篆,嘗見金陵文廟中欄上刻其所書
‘玉兔泉’三字,亦頗有可觀。”而且,我們今天應用廣泛的宋體字正是秦檜
所創。可見,對于孩子的德育往往比智育更為關鍵。